为啥突然想聊这个文旅品牌设计的事儿?还不是前阵子被朋友撺掇着接了单子,给老家那个快被人遗忘的古镇搞品牌升级。整完了回头一看,好家伙,坑踩了不少,经验攒了一箩筐,赶紧记下来免得大伙儿走弯路。
第一步:找婆家
开始就想找个靠谱的设计公司,真开始找了才发现不是那么容易。先是自己瞎摸,网上看了一堆眼花缭乱的案例,感觉个个都挺牛。后来发现不行,得靠口碑。赶紧厚着脸皮,把微信通讯录里干文旅、搞民宿的朋友都问了个遍。
- 逮住人就问:张嘴就问“哥们儿,用过好的设计公司没?坑不坑?”
- 现场逮人:专门跑了趟正在搞品牌升级的景区,拉住他们管事的就聊,直接套信息,“你们这整得挺好看,找的哪家?活细不细?”
折腾一礼拜,终于筛出三家看着顺眼的公司。
第二步:当面“盘问”
光看资料哪够,必须把人叫过来当面唠!我跟搭档挨个儿见,直接杀到他们办公室去,就想看看这群人靠不靠谱。
- 先听他们吹:每家都放PPT讲案例,我就死盯着问细节:“你说这logo是你设计的?前期咋调研的?”“方案客户说不行,你们咋改的?” 专挑实操问题怼。
- 看人干活儿:趁他们讲得上头,我溜达到员工工位瞟几眼。看他们电脑上文件命名乱七八糟的,立马心里打个问号。
- 压价老套路:三家公司都报了价,高得吓人。直接砍:“我们是地方项目,预算就这点,能干不?不能干别浪费大家时间。” 有两家当场就松口了。
挑了个团队看着实在、回消息贼快的,感觉对古镇有真感情的,就把合同签了。
第三步:扎进泥巴里调研
开工第一步,跟着他们调研团队直接杀到镇子里去,一点懒没偷。
- 暴走模式:连着三天,跟着设计师还有搞市场的哥们儿,顶着大太阳把青石板路都踩烂了。逮住老头老太、小摊贩、游客啥的,厚着脸皮去聊,问“你觉得咱这古镇啥最吸引人?”“外地人来了想买点啥带回家?”
- 刨坟式挖料:跑去镇上旧资料馆,翻那些发黄的老照片、县志,连当地有啥传说故事都挖出来一堆。我跟搭档差点成了半个本地通。
- 信息大乱炖:把所有问卷、访谈录音、拍的照片,一股脑儿堆在一起。跟设计公司的人关在小会议室里吵吵嚷嚷归类、贴便签,整得满墙花花绿绿,感觉脑子快炸了。
几天下来,人瘦了五斤,总算摸清了古镇的“魂儿”在哪儿——原来就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老手艺和河边老茶馆里!
第四步:画图吵架一条龙
出方案才是“战争”的开始。
- 第一稿有点飘:设计公司弄出几个方案,看着高大上,可咱老百姓看不懂!尤其那个logo,整得跟抽象画似的。立马拍桌子:“大哥!咱卖茶叶卖竹编的,整这么花哨,摊贩招牌都做不起!”
- 拉扯逼疯人:好家伙,改!开了八百个线上会议,微信语音说到嗓子冒烟。设计公司觉得审美重要,我就咬死“落地!落地!成本!成本!”吵得差点掀桌。
- 实物怼脸测:光看设计图没用!逼着他们打了几版招牌小样,拉到老街口,找了几个过路的大爷大妈看:“大娘,这字您看得清不?这颜色扎眼不?” 根据群众雪亮的眼睛又改了两轮。
磨了快一个月,终于定下来一套看着顺眼、做起来不烧钱、老少爷们儿都认识的方案。设计师和我都感觉快秃了。
第五步:落地跟盯贼一样
以为出完图就解放了?天真!
- 破施工图:厂家拿到设计图就抓瞎,“你这渐变色印不出来?”“招牌木料没说多厚?”害得我半夜被电话吵醒,又扯着设计师跟厂家三方视频,对着手机摄像头吼:“看清楚!就要这种灰!木头2公分厚!标!给我标清楚!”
- 杀到厂里看:不放心,自己开车杀到几十公里外的制作厂。看见工人差点用错颜色布,吼得全车间都听见了,亲自盯着他们调色打样才安心。
- 现场当监工:装新招牌那天,我和搭档杵在太阳底下晒了一整天,看着师傅安装。歪一点、角度不对,立马指出来返工。工人嘀咕:“至于嘛…” 我心里想:“钱都花了,咋不至于!”
费了老鼻子劲,总算把新牌子挂上了老街。看见游客举着手机拍那个咱一起磨出来的新logo,路边卖茶的大爷咧嘴笑,说“看着敞亮多了”,心里那点累才算是值了!你说这活儿折腾不折腾?可这过程,就跟那古镇的老石板路一样,一步一个坑踩出来的经验,最实在。